
秋冬保健小動作,強身又健體
天氣越來越涼,人變得慵懶不說,不少疾病也到了好發時期。
這時的你,不妨做幾個簡單的小動作,改善精氣神,提高免疫力。
一、揉腹不斷,慢病難犯
腹部是五臟六腑所居之處,有肝、脾、胃、膽、大腸、小腸、腎、膀胱等臟器分佈。
而肚臍周圍有任脈、帶脈、沖脈等。因此經常按摩腹部有很多驚人的養生功效。
1.促消化
順時針按摩腹部,與胃腸道走向一致,有利於腸道蠕動,對防治便秘有一定作用。
而逆時針摩腹,起到補的作用,能緩解腹瀉。
2.減少腹部脂肪
常對腹部按揉能促進脂肪分解及消耗的速度,以此能起到消除腹部「游泳圈」的效果。
3.緩解大腦疲勞
揉腹產生的「啡肽」類物質,能夠迅速緩解大腦疲勞,讓人產生愉悅清爽的感覺。
【方法】
晨起或睡前,以肚臍為中心,順時針螺旋式地逐漸擴大,直至揉遍全腹。再反方向揉數十遍即可。
★ 注意
揉時力度要適中,不宜過飽過饑,有胃腸炎、闌尾炎、內臟出血等急腹症者忌揉。
二、揉揉耳朵,調養全身
1.揉外緣
耳廓外緣的耳穴主要對應於人的四肢,長期揉耳廓外緣,可以使四肢強健。
【方法】
用拇指的全部和食指的大部分夾住耳朵外緣,來回搓揉,每天100次。
2.揉耳垂
耳垂對應人體的頭、臉部,經常按揉耳垂,可以美容養顏、醒神健腦。
【方法】
將食指和中指併攏塞入耳腔,拇指放在耳垂後面,3個指頭儘量將頭面區全部捏住揉動。
食指和中指不動,拇指做搓揉動作,順時針揉50次,逆時針揉50次,再把耳垂往下拉一拉。
三、閒時搓手,養生防病
人的手上有很多重要的穴位,如合谷穴、少商穴、魚際穴等,經常搓手有調節臟腑、美容養生的作用。
1.搓手指
「十指連心」,不同的手指與不同的臟器相對應。
◆ 拇指對應肺經、脾經,可改善感冒,幫助消化。
◆ 食指對應大腸經,可改善老年性便秘。
★皮膚不清爽需長痘
★美容皮面不均,是五臟六腑,出現形成表徵,表現出來的,必自我健康知識。 月經證各種表現是警訊 閉經、痛經、停經、子宮出血、更年期、躁鬱症,是身體的警訊,您必自我了解知識修護。您立即必需知的知識。 腰酸背痛是身體的警訊 您必自我了解知識修護。您立即必知的知識。 血壓高低者是警訊 是身體出現者,必自我先知,防病變未來知識。您立即必知的知識。 什麼是溫熱體 濕熱毒是重病源的。您立即必需知的知識。是保健康,保命長壽的守則。 蹲下去站不起來 起來很困難,是氣沒了,血沒了。您立即必知的知識。 氣虛血虛的 是身體的警訊,您必自我了解知識修護。您立即必知的知識。 憂鬱症是疾病原 您必自我了解知識修護。 過敏性是身體的風證過高 過敏體質是健康退化的表徵
您立即必知的知識。
健康需知保健
- 婦女證狀,學習會員知識須知,健康美麗。
- 四季感冒、八種咳嗽,學習會員知識防感染。
(一般感冒有五種證型,咳嗽有八種證型,需學習知識防感染。)

◆ 小拇指對應心經,可改善心臟疾病,提高微循環,心梗腦梗、氣血不通等患者可多按壓。
2.搓手心
搓手心能刺激手部穴位,調整相應組織器官的功能,改善其病理狀態;同時還能提高雙手的靈活度,強化手和腦的協調力。
【小竅門】
直接搓手,對穴位的按壓、刺激作用小,可以握住筷子搓手,切忌過急,過度用力。
四、睡前搓腳,活血益腎
腳被稱為「第二心臟」,連通著全身的神經和血管,卻在離心臟最遠的部位,常易血流不暢。
睡前搓搓腳心,能活血通絡,補腦益腎。
1.乾搓法
右手握住右腳背前部,用左手沿腳心上下搓到腳心發熱,再換腳重複先前動作,搓的力度以自己舒適為宜。
2.濕搓法
先用40℃左右的熱水,泡腳20分鐘, 舒張血管,促進血液循環,再搓腳心10分鐘左右,能起到刺激經絡的作用。
五、晨起梳頭,伸肢
1.梳頭
頭部穴位多,晨起用五指梳頭可以刺激穴位,促進新陳代謝,改善和提高腦部血液流動。
【方法】
◇ 手指半彎曲,用指尖由前向後梳撓頭皮。
◇ 先梳頭皮中線附近,再依次向左右兩側及耳朵上方頭皮移動,重複做三遍即可。
2.伸懶腰
伸伸懶腰,確實有助於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是一種自我保健方法,很適合老年人。
【方法】
◇ 平躺在床上,雙手高舉過頭,十指用力伸直張開。
◇ 雙腳伸直,腳尖向下壓,伸展全身。
◇ 呼氣的時候,左右扭扭身。
六、擦鼻通氣,捏頸降壓,按腳踝補腎
1.迎香穴
擦鼻翼(迎香穴)可促進鼻部血液流通,改變局部血液循環,從而達到通利鼻竅之效。
【方法】
食指彎曲,一個方向按揉鼻翼兩側(迎香穴)20下。
2.風池穴
頸脖後方有個風池穴,按揉此穴位能降血壓,降顱內壓,調節上肢溫度。
【方法】
◇ 手指放在風池穴按揉,半分鐘左右,有酸脹感為宜。
◇ 抓一抓脖子,捏住皮膚及皮下軟組織,向上提拉,以舒適為度。
3.太溪穴
腳內踝的後方有個太溪穴,按摩此穴位有滋陰補腎的功效。
【方法】
用食指按壓太溪穴,用拇指按揉太溪穴。
平時如果您覺得下肢酸脹,都可以做這個保健穴位按摩,每次按摩5到10分鐘。
物理調理美容應用
營養食物知識傳播



全民健康知識傳播保健團體,
讓更多人了解健康,增加養生的知識。
加入全民學習會員聯盟知識健康、營養師、藥師、醫師、免費諮詢、調理健康福利

文章圖片等部分內容及素材,來源於互聯網及其他公眾平台,中醫師、藥師、醫生、營養師,"由於文字、圖片、漫畫整理編輯發佈",主要目的分享信息,供全民健康知識傳播,如果文字、圖片或轉載內容涉及版權問題,請原作者及時告知,我們將立即更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