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季不排毒,常年身體堵
生活中殘累的各類毒素,已經成為身體的健康殺手,它們隱藏在我們的血液、臟腑內,不被察覺,卻無時無刻不在侵襲著我們的健康。
都說身體要排毒,但毒到底是什麼?
主要有水毒、脂毒、淤毒、痰毒、濕毒等,如不能得到很好地排泄,就會堆積在體內,導致腦中風、心梗以及癌症。
體內有毒的3個症狀
1.黃褐斑
中醫認為,黃褐斑的產生與內毒緊密相關。
情緒不好、容易急躁的人往往會肝氣鬱結,氣滯血瘀,阻塞經脈,導致血氣不能達到面部,內毒也無法正常排出體外,最終形成黃褐斑,並且有患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
特點
① 顴骨附近多發,多對稱呈蝴蝶狀。
② 顏色由灰褐色到深褐色逐漸變深。
③ 大小不定,邊緣清晰,不痛不癢。
2.濕疹
脾胃是人體運化水濕的重要器官,當體內因內毒而產生濕濁或濕熱時,就會讓脾胃受損,並影響水汽的運化。
所以很多人在濕熱侵入皮膚後,就生出了濕疹。
特點
① 邊界不清晰,連成片。
② 癢,忍不住去抓癢。
③ 一抓就破,一破就流黃水。
3.痤瘡
中醫認為導致痤瘡的,往往是因為內熱不能透達,火毒上攻,致使血熱蘊蒸於面部。
而無論是內熱還是內火都屬於內毒,情況嚴重的話,還有可能導致高血壓、冠心病、腦中風。
最後,除了皮膚上的表現之外,內毒還有幾個特徵:舌上有齒痕、肥胖、口臭、便秘等,也不能忽視哦。
分享幾個排毒秘訣
1.出出汗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也是身體與外界接觸的第一道防線。皮膚上有汗腺及皮脂腺,可利用運動出汗的方式排出毒素。
人體排出的化學毒物質有500種之多,而經皮膚排出體外的達180種左右。
另外,適度運動還可使人體內釋放內啡肽,使人產生愉悅感,從而解除壓力、調整心態,達到祛除心毒的作用。
★皮膚不清爽需長痘
★美容皮面不均,是五臟六腑,出現形成表徵,表現出來的,必自我健康知識。 月經證各種表現是警訊 閉經、痛經、停經、子宮出血、更年期、躁鬱症,是身體的警訊,您必自我了解知識修護。您立即必需知的知識。 腰酸背痛是身體的警訊 您必自我了解知識修護。您立即必知的知識。 血壓高低者是警訊 是身體出現者,必自我先知,防病變未來知識。您立即必知的知識。 什麼是溫熱體 濕熱毒是重病源的。您立即必需知的知識。是保健康,保命長壽的守則。 蹲下去站不起來 起來很困難,是氣沒了,血沒了。您立即必知的知識。 氣虛血虛的 是身體的警訊,您必自我了解知識修護。您立即必知的知識。 憂鬱症是疾病原 您必自我了解知識修護。 過敏性是身體的風證過高 過敏體質是健康退化的表徵
您立即必知的知識。
健康需知保健
- 婦女證狀,學習會員知識須知,健康美麗。
- 四季感冒、八種咳嗽,學習會員知識防感染。
(一般感冒有五種證型,咳嗽有八種證型,需學習知識防感染。)

2.喝點綠豆湯
多飲水增加排尿量,可達到排毒的作用。天熱時人體出汗較多,除了多飲水,綠豆湯是不錯的選擇。
綠豆被稱為「濟世良谷」,中醫認為,它味甘性寒,清熱解暑,止渴除煩,是一味既能食用又能藥用的食材。
用綠豆煮湯,加一點冰糖,連同煮爛了的豆子一同食用,是很多人夏季必備的解暑飲品。
3.飲用蓮子芯泡茶
中醫認為,舌頭和心臟關係非常密切,一旦心臟裡有內火或者火毒,舌頭就容易長潰瘍。
要是毒素積累過多,就會在額頭上表現出來,比如長出痘痘來提示我們心臟部位的毒素應該清清了。
否則可能會出現失眠、心悸,甚至胸悶、胸痛。
試試蓮子芯泡茶,可以幫助散發心火。還可以加點生甘草或者竹葉,排毒效果會更好。
4.菜餚吃點素炒木耳
毒素殘留在呼吸系統,就容易感冒、咳嗽;殘留在胃腸道,人就有口氣,還會偶發便秘、腹瀉。
這時候,可以吃點素炒黑木耳或者涼拌醋木耳。黑木耳含有植物膠質,有較強的吸附力,可有效清除體內垃圾和毒素。
5.荷葉熬粥喝
荷葉有消暑利濕、健脾昇陽、散瘀止血的功效。
現代醫學研究證實,荷葉泡茶喝還可以降脂,具有減肥作用,有清理腸胃、排毒養顏、滋肝潤肺的功效。
當出現傷暑情況時,我們可以直接喝些荷葉茶,也可搭配些茉莉、綠茶。
還可喝荷葉粥,可清熱化痰、祛脂降濁,適用於夏季傷暑,患有高脂血症的人平時也可常喝。
6.常常按摩三窩
常常按摩腋窩、肘窩、膝窩,也能幫助排毒。
◆ 腋窩-除心火
腋窩處的極泉穴,是心經的重要穴位,可以祛除心臟的火鬱毒素。
用左手按右腋窩,右手按左腋窩,反复揉壓至出現酸、麻、熱的感覺,早晚各1次。
◆ 肘窩-去毒素
肘窩有肺經、心包經、心經這三條經絡通過,常按可排除心肺火氣和毒素。
用掌在肘窩這個位置連續拍打5~10分鐘,1~2週拍一次。
◆ 膝窩-祛濕氣:
膀胱經是人體最大的排毒祛濕通道,而膝蓋後窩中的委中穴,走膀胱經,是這個通道上的排污口。
連續拍打5~10分鐘,1~2週拍打一次。
物理調理美容應用
營養食物知識傳播











全民健康知識傳播保健團體,
讓更多人了解健康,增加養生的知識。
加入全民學習會員聯盟知識健康、營養師、藥師、醫師、免費諮詢、調理健康福利

文章圖片等部分內容及素材,來源於互聯網及其他公眾平台,中醫師、藥師、醫生、營養師,"由於文字、圖片、漫畫整理編輯發佈",主要目的分享信息,供全民健康知識傳播,如果文字、圖片或轉載內容涉及版權問題,請原作者及時告知,我們將立即更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