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earch
  • logo
  • search
  • fb line
  • menu
  • up
    回24節氣 立夏

    立夏

    夏季養胃要點

    到了夏季,人體的免疫機能就處於一種比較衰弱的狀態,這與氣溫升高、食欲下降、營養物質攝取不足等有關。

    而夏季高溫高濕,食物容易腐爛、變質,是細菌、真菌等微生物大量繁殖的黃金季節,飲食起居稍有不慎,便會引發消化道、呼吸道的感染,所以要注意以下事項:

    ① 避免過度勞累,保持充足的睡眠。勞累會破壞機體免疫平衡,加重胃的負擔,容易引發胃炎。

    ② 不宜在空調環境中久呆,空調房中不是自然風,而且空氣汙濁,易使胃受涼,引發胃炎。

    ③ 胃病患者的飲食應以清淡、營養豐富的食物為主,多吃新鮮易消化的食物,少吃油膩、油炸、辛辣食物,除蔬菜水果外,可多吃山楂、食醋等酸的東西。

    ④ 切忌飲酒,因為酒是胃病復發最主要原因之一。

    ⑤ 防止病從口入,生吃蔬菜、漁或海鮮都會讓胃承受不住,因此夏季要少吃生食。

    立夏的特點

    立夏時節,氣溫顯著升高,並多有雷雨,人體心臟機能處於旺盛時期,因此在整個夏季養生中要注重調養心臟。

    立夏之後,雨水開始增多,溫度也會持續升高,夏季對應的五行是火,對應五臟為心。

    各地的氣候特徵差異很大。在西北地區,此時才剛出現「小桃山下花初見,弱柳沙頭絮未飛」的淡淡春意;

    而未等柳暗花明,短暫的春意便飛逝而去,代之以炎熱的夏季,升溫雖速卻雨量偏小。

    在江南地區,此時升溫速度減慢,多見陰雨天氣,儘管已入初夏,也不過是「郊行已覺侵微暑,小立桐蔭換夾衣」而已。

    在嶺南地區,卻已暑氣四侵,且雷雨亦較多了。

    立夏的養生

    夏季主陽,屬火,為一年中陽氣最盛的季節。此時人體的氣血運行較快,新陳代謝活躍,心臟功能有增強的趨向。

    所以,夏日的養生主要就是養護心臟,調適心情,端正心態,理順心理。

    歷代養生家都有一致的看法,均認為飲食進補宜清補,如《呂氏春秋,盡數篇》指出:「凡食無強厚味,無以烈味重酒。」

    唐代孫思邈也提倡「常宜輕清甜淡之物,大小麥曲,粳米為佳」,「善養生都常須少食肉,多食飯」,即現代觀點以低脂、低鹽、清淡的飲食為主。

    由於立夏是兒童發育最快的時候,因此要給兒童及時補充鈣質、維生素及各種生長發育所需要的營養。

    另外夏季也是一些秋冬病防治的季節。夏季盡量不要坐路邊的木椅子,以免隱藏的濕氣進入體內。

    夏季貪圖涼快吃冷飲容易傷脾氣,進而影響秋季的肺氣,造成秋季哮喘發作。

    夏季的消化系統傳染病高發,要注意飲食衛生。

    立夏的飲食

    立夏後天氣逐漸升溫,如果此時過多食用油膩或是易上火食物,就會造成身體內、外皆熱,繼而出現上火引發的痔瘡、口腔潰爛、便秘等症。

    此時應多喝牛奶,多吃豆製品、雞肉、瘦肉等,既能補充營養,又可達到強心作用。

    平時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糧,可增加纖維素、維生素C和B群維生素的供給,預防動脈硬化。

    清晨可食蔥頭少許,晚飯宜飲少量紅酒,以暢通氣血。膳食調養應以低脂肪、低鹽、多維生素、清淡為主。

    在飲食上,忌食性熱生發或生冷食物,以免耗氣傷津,或有損傷脾胃之陽。

    盛夏酷屬,人體出汗多,胃腸功能受暑熱刺激而相對減弱,故應補充水份,保持機體平衡。

    立夏的起居

    立夏節氣,人們常常衣單被薄,即使體健之人也要謹防外感風寒。

    一但患病,不可輕易運用發汗之劑,以免汗多傷心。

    老年人更要注意避免氣血瘀滯,以防心臟病發作。

    應保持情志舒暢、安閑自樂,切忌暴喜傷心。

    起居上宜晚睡早起,養陰助陽,最好午休,增加睡眠時間,這個季節還要增加戶外活動,曬太陽。

    此時人體暴露在外面的肌膚最多,是曬太陽補鈣的好時機,以早九點以前,下午四點之後為宜。

    立夏的合適湯品

    一、栗米鬚煲蚌肉湯

    立夏時節,日照增強,驟雨增多,濕潤的土地在陽光照射下蒸發出陣陣悶熱,使人容易煩悶、口乾、便赤及血壓升高。

    本品氣味清潤,具有清熱、止渴、行濕、明目、解毒之功效,

    可用於高血壓、糖尿病、急慢性腎炎水腫、尿道感染、泌尿系結石、黃疸型肝炎、膽囊炎、膽結石等症的食療。

    二、金針木耳雞絲湯

    金針木耳雞絲湯氣味清潤鮮美,具有補益補血、滋養容顏之功效。

    除了為女士青睞之外,還是老少男女皆宜的夏日滋補性湯品。

    三、青紅蘿蔔芡實排骨湯

    立夏時常常氣壓較低,氣溫較高,人們易感到胸悶、積滯;

    而本品氣味甘潤,補而不燥,具有健胃消食、寬胸理氣之功效。

    且男女老少咸宜,實為此時的飲食調理佳品。

    資料來源:
    弘揚中華五千年養生文化、二十四節氣湯譜—萬里機構、得利書局出版
    十大病症居家療法全書—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

    文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