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胃脹氣究竟怎麼了
夏天總是美食繁多的季節,什麼啤酒小龍蝦、麻辣火鍋、海鮮燒烤,再搭配著冰淇淋、冰鎮飲料,讓人一日三餐都吃不夠!
然而吃是吃得開心了,卻也帶來了不少問題!
其中,脹氣就是一個令人頭痛的煩惱,輕則打嗝、反酸、胃脹,重則反胃、噁心,甚至吃也吃不下,睡也睡不好。
一、頻繁脹氣別忽視
一般情況下,偶然出現的脹氣可以自行緩解,但如果長期有噯氣、腹脹、胃脹等情況,要小心是胃腸道疾病的信號。
一旦發現要及時治療,千萬別拖延成老胃病。
1.普通脹氣-胃動力不足
我們呼吸、飲食時總會有氣體進入胃部,食物消化也會產生氣體,而胃的蠕動功能可以把它們排至腸道。
如果沒有胃病的人常常出現胃脹、氣滯現象,直接的原因很可能就是胃動力不足、消化功能不佳。
2.脹氣反胃-膽汁反流性胃炎
胃與腸道連接處的幽門括約肌失調時,會導致膽汁、胰液等消化液反流入胃部,容易損傷胃粘膜引起慢性炎症。
這種炎症又會導致長期腹脹、噯氣、反胃、嘔吐和胃部有灼燒痛感等不良反應。
3.規律性脹氣-十二指腸潰瘍
胃酸分泌異常、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飲食不規律、壓力過大等都可能引發十二指腸潰瘍。
患者容易在餐後1~3小時內出現脹氣、噯氣、上腹部脹痛、鈍痛或隱痛,服用一些食物或抑酸劑後可以緩解。
4.噯氣反酸-賁門鬆弛
賁門連接著食管和胃部,如果賁門括約肌鬆弛,那麼胃內的食物、氣體和胃酸等容易反流入食管,甚至是口腔,產生酸苦味道。
賁門鬆弛,很可能引起胃食管反流,嚴重時不但影響飲食和睡眠,還會加重食管黏膜細胞異常增生的風險,比如巴特食管或腫瘤。
5.非脹氣型腹脹-器官病變
脹氣時一般腹部鼓脹,但無具體壓痛點,通常有腹腔空鳴聲。
營業處
但非脹氣型腹脹則有可能是腹部器官出現了實質性病變,比如腫瘤、腹膜炎、結石、肝硬化或腸梗阻等,按壓時有壓痛點或腫塊。
二者之間有差別,要仔細對症區分,如果腹脹持續時間較長或經常腹脹,應儘快就醫。
二、減少脹氣的妙招
很多不良的飲食習慣,是導致胃脹的重要原因,而頻繁胃脹正是胃病初露端倪。
如何讓胃「消氣」,遏制住胃病發展,首先就要少做傷胃的事。
1.吃熱飯喝冷飲
當食物進入胃部會刺激胃腸蠕動,分泌胃酸、膽汁等消化液,使血液集中到消化系統中,引起體溫上升。
但天氣熱時不少人貪涼,在吃飯時喜歡配著冷飲,會讓胃部驟冷驟熱,刺激肌肉組織神經收縮,像是在熱水中放入冰塊一樣,立刻就產生大量氣體,引發胃脹、胃痛。
【建議】
口渴時最好選擇25℃~40℃的溫開水。餐後至少等30分鐘再吃冷飲。
★皮膚不清爽需長痘
★美容皮面不均,是五臟六腑,出現形成表徵,表現出來的,必自我健康知識。 月經證各種表現是警訊 閉經、痛經、停經、子宮出血、更年期、躁鬱症,是身體的警訊,您必自我了解知識修護。您立即必需知的知識。 腰酸背痛是身體的警訊 您必自我了解知識修護。您立即必知的知識。 血壓高低者是警訊 是身體出現者,必自我先知,防病變未來知識。您立即必知的知識。 什麼是溫熱體 濕熱毒是重病源的。您立即必需知的知識。是保健康,保命長壽的守則。 蹲下去站不起來 起來很困難,是氣沒了,血沒了。您立即必知的知識。 氣虛血虛的 是身體的警訊,您必自我了解知識修護。您立即必知的知識。 憂鬱症是疾病原 您必自我了解知識修護。 過敏性是身體的風證過高 過敏體質是健康退化的表徵
您立即必知的知識。
健康需知保健
- 婦女證狀,學習會員知識須知,健康美麗。
- 四季感冒、八種咳嗽,學習會員知識防感染。
(一般感冒有五種證型,咳嗽有八種證型,需學習知識防感染。)

2.飲食過飽、邊吃邊喝
一般情況下,吃飯時喝水不會有問題,但由於流質食物在胃裡排空較快,而大腦反應較慢,所以飲水過量時就會產生強烈飽腹感。
特別是本身就有胃病、消化不良的人,或者常喝碳酸飲料、酒水等,都容易引起腹脹、呃逆、反酸、胃絞痛。
【建議】
堅持每餐七、八分飽,飯時少喝水,或飯後30分鐘時再喝水。
3.吃得太快,不嚼就咽
進食太急太快,會吞咽大量空氣,又由於咀嚼不充分,咽下去的食塊較大,十分容易卡住食道。
狼吞虎嚥還會加重胃部消化負擔,引起脹痛、噁心、反胃。
【建議】
每餐用時在30分鐘左右為宜,食物至少咀嚼10次以上,老年人和消化不良患者更要充分咀嚼。
4.吃飯聊天、大笑
吞咽食物時食管打開而氣管暫閉,但是如果邊吃邊聊、邊笑,不但吞咽的空氣更多,還更容易引起打嗝、岔氣,使食物殘渣滑入氣管,造成嗆咳、哽噎,甚至是窒息。
【建議】
確認口中沒有食物時再說話,或者說話時不要進行咀嚼動作,放慢語速。
5.產氣食物吃太多
豆類、麥麩、蘋果、桃子、洋蔥、高麗菜、鼓類等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以及地瓜、馬鈴薯等薯類食物,在消化時都會產生大量氣體,最好不要一次性食用過多。
另外,乳糖不耐受患者在食用乳製品之後也可能出現脹氣。
【建議】
容易脹氣、積食的人,可以在餐前半小時內適量服用健胃消食藥物,或者在餐後半小時內食用一些熟山楂、白蘿蔔湯等,都可以助消化。
還可以圍繞肚臍按順時針輕輕揉腹,有利於促進腸胃蠕動、加快排氣。
三、調理脾胃的妙招
脹氣雖然是個小毛病,卻也是個大煩惱:打嗝會影響口氣、排氣困難又會加重便秘、腸胃不順就吃不下也睡不好。
中醫認為,常有脹氣是脾胃不和的一種表現,人們在夏季的飲食習慣,尤其容易造成脾胃積熱或積寒,引發脾胃失調。
我們可以在醫師指導下,用一些簡單的方法來調養。
1.降氣除脹貼
將萊菔子研磨成粉狀,取細末加適量黃酒,調成乾泥狀。
然後將藥泥製成膏貼,放在暖氣上溫熱後,貼於肚臍處的神闕穴,可以緩解胃脹、乏力、口臭、牙齦腫痛等症。
每天貼敷4~6小時,剩餘藥粉密封冷藏即可保存。
2.半夏秫米湯
用半夏、秫米、水煎煮,煮到剩360毫升左右即可,在一天中分兩次服用。
半夏能和胃、降逆、化痰,有輕微毒性,所以一定要在醫師指導下使用;而秫米則能健脾和胃、補脾胃。
3.經典八珍糕
用適量的薏苡仁、淮山藥、茯苓、白扁豆、蓮子肉、芡實、白術、黨參一起研製成細粉,加白糖、糯米粉或粳米粉,攪拌均勻後蒸成糕點即可。
八珍糕是經典的調養脾胃、藥食同補的食品,有健脾胃、振食欲、促消化的作用。
適合大多數人,尤其是脾胃虛弱的人作為日常的點心食用。
物理調理美容應用
營養食物知識傳播



全民健康知識傳播保健團體,
讓更多人了解健康,增加養生的知識。
加入全民學習會員聯盟知識健康、營養師、藥師、醫師、免費諮詢、調理健康福利

文章圖片等部分內容及素材,來源於互聯網及其他公眾平台,中醫師、藥師、醫生、營養師,"由於文字、圖片、漫畫整理編輯發佈",主要目的分享信息,供全民健康知識傳播,如果文字、圖片或轉載內容涉及版權問題,請原作者及時告知,我們將立即更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