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暑高溫,心腦血管很危險!
酷暑難耐的三伏天如期而至,一般人會感覺食欲下降,身體悶熱,心情煩躁。
而對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來說,每年的七八月份更是高度危險的季節。
研究顯示,氣溫達到35℃以上,心腦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就會飆升。氣溫每升高1℃,急診的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就會增加17.3%。
一、高溫變成高危-4大原因不容忽視
1.代謝加快
溫度升高,會使體表的血管擴張、血液流速加快,這就加重了身體進行新陳代謝的壓力。
而患有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的患者,血管內含有斑塊和沉積物,在這種情況下更容易堵塞血管,造成心梗、腦梗等突發症狀。
2.血壓升高
高溫天氣還容易引起人體內血液循環紊亂、交感神經興奮,造成血壓升高、心率加快、冠狀動脈收縮等後果,從而大大增加了心臟的負擔。
3.出汗增多
夏天出汗多,人體的水分通過汗液大量蒸發,造成血液黏稠度增高,容易出現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引發心肌梗死。
4.心情煩躁
天氣炎熱,人們忍不住心情煩躁、情緒緊張,導致血壓、心率都降不下去,心臟耗氧量增加,更容易感覺疲勞。
如果再得不到良好的休息,那麼心臟的超負荷運轉也將帶來患病風險。
二、隨時摸脈搏-把握心腦血管健康
專家建議,夏天養成隨時摸脈的好習慣,可以通過觀察脈搏跳動情況,結合身體的感覺,來判斷是不是需要休息或藥物緩解。
尤其是在感到頭暈、乏力、胸悶、心悸等身體不適時,更需要及時摸脈搏。
簡單易行的自測脈搏方法是
安靜平躺5分鐘,伸開手臂,將一隻手的食指、中指和無名指,搭按在另一隻手的手臂與手腕關節內側連接處,保持正常均勻呼吸,計數1分鐘。
正常情況下,人的靜息心率為每分鐘70~80次,而老年人應該在每分鐘60~90次之間,跳動的節奏應該均勻一致,平穩有力。
三、做好5件事-幫血管降降溫
★皮膚不清爽需長痘
★美容皮面不均,是五臟六腑,出現形成表徵,表現出來的,必自我健康知識。 月經證各種表現是警訊 閉經、痛經、停經、子宮出血、更年期、躁鬱症,是身體的警訊,您必自我了解知識修護。您立即必需知的知識。 腰酸背痛是身體的警訊 您必自我了解知識修護。您立即必知的知識。 血壓高低者是警訊 是身體出現者,必自我先知,防病變未來知識。您立即必知的知識。 什麼是溫熱體 濕熱毒是重病源的。您立即必需知的知識。是保健康,保命長壽的守則。 蹲下去站不起來 起來很困難,是氣沒了,血沒了。您立即必知的知識。 氣虛血虛的 是身體的警訊,您必自我了解知識修護。您立即必知的知識。 憂鬱症是疾病原 您必自我了解知識修護。 過敏性是身體的風證過高 過敏體質是健康退化的表徵
您立即必知的知識。
健康需知保健
- 婦女證狀,學習會員知識須知,健康美麗。
- 四季感冒、八種咳嗽,學習會員知識防感染。
(一般感冒有五種證型,咳嗽有八種證型,需學習知識防感染。)
1.合理開空調
夏天裡有些人怕熱,24小時開著空調,而有些人又怕著涼,即使滿身大汗也不開。其實,這些做法都不對。
當室內溫度超過30℃,或者你感覺身體很熱的時候,就應該打開空調,避免中暑。
但是要注意,不要在大量流汗、或者洗熱水澡之後立刻吹空調,也不要直接對著空調出風口吹冷風。
室內外溫度儘量不要差太多,在不開空調的時候,可以多開窗通風。
2.多喝溫水
夏天人們大量出汗,經常使身體處於缺水狀態,這是十分危險的。
每天補充2000~3000毫升的水分,可以調節人體內部的溫度,補充電解質,避免血液變得粘稠。
而且要注意的是,溫水不會讓血管收縮,也不會刺激腸胃,還能幫助軟化血管,促進血液循環,比冰水更加健康。
3.增加休眠
三伏天午睡半個小時對人體很有好處。
夏季人們容易感覺疲勞,需要更多的睡眠和休息。
在午餐結束半小時之後,午睡30~40分鐘,能夠給身體一個消化營養和恢復能量的時間。
特別是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午睡時,心率、血壓都能夠降低,平躺的姿勢還能減輕心臟壓力,讓血液流通更加順暢。
除此之外,每晚的睡眠時間也應該相應延長。醒來後別匆忙起身,躺著活動幾下,能夠緩解身體僵硬,降低高血壓等風險。
4.洗熱水澡
滿身大汗的時候,人的體溫也高,冷水澡的突然刺激會造成外周血管收縮,使血壓升高。
嚴重時還有可能導致冠狀動脈痙攣、斑塊破裂,從而形成血栓,造成急性心肌梗死,危及生命。
所以,一定要先等汗出完了再洗澡,以38℃~40℃的熱水為宜,能緩解疲勞,疏通血管。
如果實在想洗冷水澡,水溫也不要低於18℃。
5.平心靜氣
天氣悶熱,大家常常著急上火,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緒,這對於保護心血管健康來說是十分不利的。
所以,夏天裡我們更要修身養性,凡事不著急,慢慢來,能減少因為情緒激動而血壓飆升的危險。
清淡去火的飲食可以幫助我們降燥養心,比如涼茶、花茶、蓮子、苦瓜等,都有凝心安神的效果。
物理調理美容應用
營養食物知識傳播
全民健康知識傳播保健團體,
讓更多人了解健康,增加養生的知識。
加入全民學習會員聯盟知識健康、營養師、藥師、醫師、免費諮詢、調理健康福利
文章圖片等部分內容及素材,來源於互聯網及其他公眾平台,中醫師、藥師、醫生、營養師,"由於文字、圖片、漫畫整理編輯發佈",主要目的分享信息,供全民健康知識傳播,如果文字、圖片或轉載內容涉及版權問題,請原作者及時告知,我們將立即更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