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文章
常吃陳皮!疏肝、助眠還暖胃
我們平時在中藥店買的陳皮,不能算是陳皮,而是橘子皮,顏色是淡黃色,有濃郁的橘子味。
這種橘皮,不但沒有陳皮理氣化痰的功效,反而由於味辛沖、會破氣,造成反作用。
每年10月,茶枝柑成熟之後,就會開始陳皮的製作。
儲存年份越長、保存越完好的陳皮,等級越高價值越高。
小小一塊陳皮,為什麼備受大家喜愛呢?
中醫認為,陳皮味苦、辛,性溫,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常用於緩解脘腹脹滿、食少吐瀉、咳嗽痰多等徵狀。
民間有言:「一兩陳皮一兩金」、「百年陳皮勝黃金」。
陳皮確實是個寶,陳年越久越香、營養價值也更高。
其中,又以「甘、香、醇」的廣東新會陳皮最為出名。
正宗新會陳皮從製作、曬制,到乾燥保存、避免發黴都馬虎不得,所以才如此珍貴。
新會陳皮,相傳起源自宋代,至明清時期備受推崇。
《本草綱目》、《本草述》等都有記載,如今還被列為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新會陳皮所用的原料為當地茶枝柑這個特定品種,待果子全熟後才採摘製作。
採摘後,用「兩刀開三瓣」的傳統手藝開皮、去果肉。
剝好的新皮不能用機械烘乾,必須靠陽光自然生曬,還要根據溫度、濕度隨時檢查陳化過程,多次翻曬。
陳化後的陳皮,內囊風化自然剝落,表面豬須紋明顯,由白色轉為黃褐色。
外皮原本橙紅的鮮豔色澤,隨著年份逐漸加深,10年陳的陳皮,外皮呈棕褐色。
外皮上無數大小均勻、且凹入的油點,皺縮十分明顯,被稱為「油室」。
油室通透、紋理清楚、凹凸感強,所含的橙皮甙等營養物質也越豐富。
俗話說:3年陳皮炒菜、5年陳皮煲湯、10年以上的陳皮泡茶才香。
經過10年的陳化,陳皮所帶有的苦、澀、辛辣味幾乎消失不見,刺激強烈的果酸轉為悠遠的清香、獨特的陳香。
泡出的茶湯,金黃的色澤中透著一抹紅,色如琥珀,只有年份老的陳皮才能泡出如此顏色。
年份短的陳皮,泡出的茶湯,呈青黃色、甚至青色。
用泡過6、7泡的陳皮,連著茶湯一起入菜,可以去腥解膩,尤其適合做紅燒肉、陳皮鴨等。
倒下去的一瞬間,清香氣竄了一整鍋,真是提鮮。
★ 藥食同源的陳皮,是家庭常備之物。
陳皮是一味我們常用的藥材,泡茶有健脾益氣、驅寒暖胃的作用,而搭配菜餚則可以解膩消煩、促消化,正符合秋季的飲食需要。
以下就為大家推薦一些陳皮的妙用。
1、陳皮煮生薑:預防感冒。
生薑可以祛風散寒、健脾化痰,將它與陳皮一起煮水,對預防感冒、調中開胃、安神有不錯的效果。
2、陳皮棗飲:改善食欲不振。
在這個炎熱的夏季常常會缺乏食慾,製作一杯陳皮棗飲,對改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有助益。
3、陳皮檸檬茶:緩解咽喉不適。
陳皮燥濕化痰,檸檬富含維生素C、檸檬酸鈉。
咽喉不適者可嘗試用陳皮泡檸檬片,飲用后能緩解咽喉炎、咽喉腫痛,經常喝陳皮檸檬茶,可預防咽喉問題。
4、陳皮蜂蜜水:消暑解鬱。
夏天炎熱的高溫容易中暑,產生鬱結的壞情緒。
而陳皮搭配蜂蜜能起到消暑的作用,對脾胃好,酸甜可口的味道,瞬間趕跑酷暑的壞心情!
5、陳皮菊花茶:清熱明目。
菊花是一種清熱解毒的好物,對緩解眼睛疲勞有一定作用。
用陳皮與菊花搭配泡茶,無疑是適合上班族的茶飲。
詳細內容
手指發麻的預警疾病
手指發麻是生活中很常見的一種現象,沒什麼大不了,可能是長時間敲鍵盤、玩手機,也可能是短暫性的手部肌肉僵硬等等。
其實,手指經常性發麻,是許多疾病發生的前兆,這些你都不能大意。
一、手指發麻具體是什麼
手指的感覺神經是由頸段脊髓分出神經根,在頸腋部組成臂叢神經,再分橈神經、正中神經、尺神經等通過上臂和前臂,成為未梢神經分佈到手和手指。
當這些部位的神經發生損傷、炎症、腫瘤、受壓等,引起感覺異常時,就會出現手指發麻。
二、手指發麻對人體會產生什麼危害
手指麻木是肢體運動神經受損的一種獨立性疾病,大多是由於中風偏癱、糖尿病、神經炎以及頸椎病、腰椎病等引起。
運動神經纖維周邊的微細血管被堵塞,致使運動神經纖維嚴重壓迫、受損,神經的傳導能力和傳導速度下降,就會出現手腳麻木。
嚴重者可發展為肢體癱瘓、肌肉萎縮等慘痛徵狀。
三、手指發麻有可能是下面這些疾病的前兆
1.中風
中風患者常出現頭痛、眩暈、肢體麻木、舌頭發脹等徵狀。
手指麻脹為其徵狀之一,但通常還會伴有胳膊和其他部位的麻木。
2.頸椎病
由於頸椎病的一系列病理變化,脊神經根可能受壓、牽拉和刺激,致使手指麻木、發脹。
表現為橈側或尺側,或五個手指一起麻脹,還有可能伴有握力降低現象。
麻木大多出現在手指和前臂。
手指及前臂的感覺減退,少數出現感覺過敏區,往往為病變節段受刺激引起。
3.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
又稱一過性腦缺血或「小中風」,老年人常患有高血壓、高血脂等症。
高血壓會引起血管痙攣、高血脂會引起血液黏稠度增高、晚上睡覺時血流相對緩慢,這些因素都會導致一過性腦缺血而引起單側手指發麻。
4.糖尿病
糖尿病會引起多種併發症,如果周圍神經發生病變,就會有四肢麻木和感覺異常等症狀。
5.風濕性關節炎
手指麻脹是其早期表現之一,如同時伴關節腫痛,則更有這種可能。
6.心血管堵塞
因為血液不流通,可能會導致手指發麻。
7.末梢神經炎
如果長期消化吸收功能差、營養不良,會引起維生素B1缺乏,導致末梢神經炎,也會引起手發麻。
此時只要注意多補充營養,如補充維生素B1便可。
8.腕管綜合徵
又稱腕管狹窄症,是指腕部外傷、骨折、脫位、扭傷或腕部勞損等原因引起腕橫韌帶增厚。
當管內肌健腫脹,瘀血機化使組織變性,或腕骨退變增生,使管腔內周徑縮小,從而壓迫正中神經,引起手指麻木無力為主的一種病症。
9.手機肘
當人們使用手機接打電話時,手肘部彎曲程度往往超過90度,長時間保持通話姿勢使得尺神經在肘管內受壓或牽伸,會導致無名指和小姆指發麻變成「爪形手」。
或者拇指不能對掌、拇指與食指對指無力、手指不能分開與併攏等現象,導致手指發麻無力。
10.慢性酒精中毒
對於一些經常喝酒的人來說,如果出現手掌發麻,就預示著慢性酒精中毒。
慢性酒精中毒如果不進行及時處理,就會導致機體各系統功能障礙,甚至不可逆轉的病理損害。
如:慢性消化道炎和潰瘍、酒精中毒性心肌炎、脂肪肝或肝硬化、中樞神經系統變性或腦萎縮。
四、如何預防手指發麻
1.盡可能雙手並用
根據左腦支配右半身,右腦支配左半身的理論,總是使用一隻手只能刺激支配該手的一側腦子。
左腦優勢的人,應該加強左手和左側身體的使用,以激發右腦潛能,平衡左右腦關係,使其協調發展。
因此,喜歡用右手的人要多鍛煉左手,如用左手提物、關門窗、翻書頁、練習寫字、畫圖等,愛用左手的人應鍛煉右手。
2.培養手指的靈活性
要使指尖能從事一些比較精密的活動,如拼裝小型塑膠模型、擺弄小玩具、用小刀削鉛筆等。
3.增強批判節的柔韌性
這對提高大腦的工作效率有益。
如伸屈手指、懸肘寫字作畫、織毛線衣等。
4.鍛煉皮膚的敏感性
皮膚觸覺不敏感就意味著大腦感覺中樞的遲鈍,所以應讓手指經常接受冷熱刺激,如冷水、熱水洗手等。
5.使手指的活動多樣化
總是單調的方法會減少手指靈活性,限制大腦和手指間的信息傳遞。
可進行各種形式的手指活動,必要時也可以用健身球來活動手指。
詳細內容
氣血就是女人的命根子
人,以氣血為本,所以人最怕氣血不足。
我們說一個人身體好,最基本的就是氣色好,反之,氣血不足則是不夠健康的表現。
40歲以後,體質處於下滑階段,氣血運行趨於緩慢,代謝能力下降,容易形成氣血不足。
自己測一測,8個症狀看氣血情況
1.頭暈耳鳴
大腦的功能需依賴氣血的充養,且精血、精氣之間可以互生互化。
若氣血不足,不能上充頭目,或致腎精虧虛,可見頭暈耳鳴。
2.臉色暗淡枯黃
皮膚白裡透著粉紅,有光澤、彈性、無皺紋、無斑代表氣血充足。
反之,皮膚粗糙,沒光澤,發暗、發黃、發白、發青、發紅、長斑都代表身體狀況不佳、氣血不足。
3.眼白混濁
當眼白的顏色變得混濁、發黃,有血絲,這就表明氣血不足了。
眼睛隨時都能睜得大大的,說明氣血充足;反之,眼袋很大、眼睛乾澀、眼皮沉重,都代表氣血不足。
4.頭髮乾枯分叉
頭髮黝黑、濃密、柔順代表氣血充足,頭髮乾枯、掉髮、頭髮發黃、發白、開叉都是氣血不足的表現。
5.手心偏熱或冰涼
手的溫度是人體氣血的直接表現。
氣血充足的人,手一年四季都是溫暖乾燥的,如果手心偏熱、出汗或是冰冷,都是氣血不足。
6.牙齒不好
牙齒與腎的關係最為密切,如成人牙齒稀疏、牙齒鬆動、齒根外露等問題,多為腎氣虧乏。
牙齦萎縮也是氣血不足的表現,當你發現牙齒的縫隙變大了,越來越容易塞牙,就要留意身體的狀況。
7.月經量少
女性的月經和氣血關係十分密切,如果女性月經量突然減少,甚至停經,那麼很可能就是氣血不足所致。
8.睡眠質量差
成人如果像孩子一樣入睡快、睡眠沉,呼吸均勻,一覺睡到自然醒,表示氣血很足;
而入睡困難,易驚易醒、夜尿多,呼吸深重或打呼嚕的人都是血虧。
一碗五紅湯,補足氣血,年輕健康
五紅湯,是指紅棗、紅豆、紅花生、紅糖、枸杞五味紅色食物共同熬製的養生滋補湯,對補氣血有良好功效。
1.紅棗
味甘,性平,能補脾益氣,改善血虛萎黃,紅棗中的多醣成分能促進造血機能。
2.紅豆
性平,味甘酸,可利尿。消腫和健脾。
紅豆含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有補血和促進血液循環功能。
女性經期多出現頭暈眼花,面容蒼白等,常喝加紅糖的熱紅豆湯,能補血且改善貧血症狀。
3.花生
花生能抑制纖維蛋白的溶解,增加血小板的含量和改善血小板的質量,同時還能促進骨髓造血機能。
4.枸杞
枸杞久服堅筋骨,輕身不老,明目安神,令人長壽。
5.紅糖
甘甜、溫潤、無毒。具有益氣補血、健脾暖胃、緩中止痛、活血化淤的作用。
上述五種食物都有補脾生血之功,單用有效,五味合用更能增加補血作用。
此外,血壓太低的人經常飲用五紅湯,也會幫助恢復血壓。
詳細內容
抵抗病毒的關鍵營養!提高免疫力多吃這幾種食物
在剛剛過去的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讓每個人切身體會到健康與免疫力的重要。
適量運動,充足睡眠,營養均衡,是提高免疫力的三大基石,而說到營養,則不得不提——蛋白質。
蛋白質是抗病毒的關鍵營養!
蛋白質是人體必需的營養素之一,是構成機體免疫防禦功能的物質基礎,與免疫系統的組織發生、器官發育有著密切關係。
抗擊病毒所需的免疫球蛋白、細胞因子等成分,都需要用蛋白質來合成,人體如果缺乏蛋白質,就會造成抗病力下降。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教授更是把蛋白質稱為“抵抗病毒最關鍵的食物”,建議疫情期間要保證充足的蛋白質攝入,才能增強免疫,降低感染風險,增強抗病能力,降低死亡率!
蛋白質是增強肌肉力量的關鍵營養!
肌肉是我們身體健康的關鍵,但是人在30歲以後肌肉量就會逐漸的降低。
人老以後身體各個器官都逐漸的走下坡路,肌肉量也會逐漸的下滑,當肌肉減少30%到時候身體的正常功能就會受到影響了。肌肉量減少以後中老年人非常容易骨質疏鬆,增加摔倒骨折的機率。
想要延緩肌肉衰老補充優質蛋白是非常重要的。因為蛋白質是合成肌肉的重要原料,人體在攝入蛋白質以後會分解成氨基酸和游離氨基酸。它在一定的情況作用下就會形成肌肉蛋白。
蛋白質從哪裡獲取?
動物類食物中,雞蛋、牛奶、魚肉、蝦肉、雞肉、鴨肉、瘦牛肉、瘦羊肉、瘦豬肉以及植物類食物大豆(干)中的蛋白質因含有全部人體需要而且又不能自行合成的必需氨基酸,所以被稱為優質蛋白。
建議大家多吃這些富含優質蛋白的食物。
每天攝入多少蛋白質合適?
每個年齡段、特殊生理期或疾病期對蛋白質的需求都有不同,比如正常成人每日需要量約1g/kg/d(每日每公斤體重1克)。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議,每人每天應攝入富含優質蛋白的畜禽肉類40~75克、水產品40~75克、蛋類40~50克,大豆和堅果類25 ~35克,奶及奶製品300克。
正常情況下,人體不能儲存蛋白質,多餘的需要隨尿液排出體外,攝入過多就會增加腎臟負擔。
成長發育期的兒童和青少年、孕婦或哺乳期婦女、消化能力減弱的老年人、免疫力差或虛弱的人、手術後康復期的病人,如果日常飲食無法滿足,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蛋白質補充劑。
詳細內容
這3種疾病總愛在“夜間發作”,睡前不妨這樣做
在白天,大家總是忙忙碌碌,被工作、家庭、學習壓得透不過氣來。好不容易熬到了晚上,終於可以大睡一場,讓身體得到充分休息,為第二天補充能量。
然而看似美好的夜晚,有時候卻成為了一天中比較危險的時候。
因為不少疾病喜歡趁著人睡著後開始“作妖”,傷害身體,甚至威脅到性命。
3種疾病到了晚上很危險
痛風— 好發於肥胖、中年男性
很多人都知道,痛風主要是體內過多的尿酸沉積生成結晶,從而導致關節炎。它是一種十分折磨人的病,平常不發作和普通人一樣蹦蹦跳跳,一旦發病就疼痛難忍。
尤其到了夜間,痛風發作的概率是白天的兩倍。
痛風喜歡在夜間發作是這4個原因:
體溫低
睡眠時人的心率、血壓、體溫會有所下降,血流變得緩慢,尿酸鹽的飽和度也會隨著降低。當尿酸在局部聚集,達到一定濃度就會沉澱下來,誘發痛風發作。
激素水平下降
體內糖皮質激素有助於促進尿酸的排出,起到消炎和緩解疼痛的作用,同時還能預防痛風。
一般來說,糖皮質激素的分泌量在中午達到頂峰,到了午夜會急速下降,在黎明前達到最低值,所以這時候容易引發痛風。
夜間睡覺打鼾
睡覺時容易打鼾,嚴重的情況下,氧氣短缺,血液含量減少。機體為了適應這一狀況,就會促使核苷酸的代謝過程,致使體內嘌呤數量增加,導致痛風發作。
機體相對脫水
晚上睡覺時,身體會處於相對缺水的狀態,血液變得更加黏稠,從而升高尿酸的濃度,引起尿酸鹽結晶堆積,最後誘發痛風。
一般來說,牢記以下3字,可以降低痛風晚上發作的風險。
喝
白天一定要多喝水,建議每天至少要喝2000毫升以上的水。因為多喝水就會多排尿,尿酸隨著尿液排泄出,在某種程度上可以降低尿酸。
喝水時要記得小口喝、慢慢喝、勤喝、多喝,不要等到口渴了才想起要喝。
推荐一款養生茶——陳皮生薑皮水
食材:陳皮5-10克、生薑皮5-10克
作用:陳皮理氣健脾,生薑皮消腫行氣,兩者搭配可驅散體內寒濕氣,有利於尿酸的排泄,不妨每天來一杯。
忌
1.忌吃海鮮:大多數海鮮的嘌呤含量偏高,比如魚類、蝦類等,食用的時候要做到心中有數,盡量少吃或不吃。
2.忌吃內臟:內臟也含有豐富的嘌呤,吃多容易引起血尿酸增高,能不吃就不吃。
3.忌吃豆製品:黃豆、豆干、豆腐等不要食用,屬於中高嘌呤食物,補充日常蛋白質可以選擇牛奶。
4.忌大量鈉鹽攝入:鈉鹽有促進尿酸沉澱的作用,對痛風患者不利。鈉鹽的攝入量應每天控制在2~5克左右,不能超標。
5.忌喝酒:酒精可以促進體內乳酸的堆積,而乳酸可以抑制尿酸排泄,刺激嘌呤合成增加。
動
大多數痛風患者伴隨著血壓血脂高,代謝不暢,所以通常要求病人減肥,從而增加血液循環。
運動是減肥的好辦法,在緩解期可以進行比較舒緩的運動,比如太極或者散步,既不傷害關節又能促進新陳代謝。
夜間高血壓—好發於喜鹽、飲酒人群
在中國,35~75歲的人群中,高血壓比例接近50%,其中單純夜間高血壓患者達到11%。
血壓數值並不是一成不變,按照正常的生理節律,血壓符合“白天高夜晚低”的特點。
但對於一些高血壓患者來說,白天血壓在正常範圍內,然而到了夜晚,血壓不降反而會大幅度飆升。
夜間高血壓危害很大,當血壓每增加20mmHg時,心血管病風險升高18%,心力衰竭風險增加25%。
夜間高血壓一般會有這些表現:
容易驚醒,醒後常出現頭暈、頭痛,入睡變得非常困難;
血壓急劇升高還會引起患者心悸、乏力,甚至胸悶,嚴重時出現肢體抖動;
夜間血壓升高,如果本身有冠心病,或會誘發心絞痛,出現明顯的胸痛;
另外,血壓急驟升高,腦血管患者表現腦缺血,肢體活動受到障礙。
夜間血壓升高的原因目前還不很明確,有人認為是睡眠過程中,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加,引起血管收縮,血壓升高;也有人認為是藥效維持時間短等。但無論如何,晚上控制血壓非常關鍵。
應對方法:
01時刻監測
日常定期監測是應對夜間高血壓發作的關鍵,建議選擇睡前一小時和早上醒來一小時進行監測,連續測量5~7天,血壓控制良好後可一周測一次。
我國高血壓指南將白天血壓≥140/90mmHg認定為高血壓,而夜間和白天標準不同,當血壓≥125/75mmHg,就有可能患上夜間高血壓。
02睡前服藥
由於夜間高血壓患者的血壓峰值出現在夜間,所以服藥時間應該進行調整,最好在睡前服用降壓藥,這樣可以將傷害風險降低到45%。
03泡腳
泡腳可以讓高血壓患者全身心放鬆,從而促進血液循環,提高睡眠質量。值得注意的是,泡腳的水溫控制在40℃~45℃,時間20~30分鐘為宜,避免著涼。
心源性猝死— 好發於心血管病人
猝死這一詞並不陌生,對於中老年人來說,心源性猝死大部分都是患有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患者在晚上更為危險,所以在夜間睡眠時更應保持警惕。
夜間12點
午夜是猝死的高危時段,由於人處於平臥狀態,血液會加速流到心臟,加重心臟負擔,從而出現心絞痛。
相對於正常人,心血管患者更容易出現這種情況。
凌晨3~6點
此時是一天中氣溫最低的時候,身體受到冷空氣的刺激會導致冠狀動脈會收縮,從而出現變異型心絞痛,猝死風險大大增加。
午夜12點到早上6點
在夜間,由於血壓降低、血流緩慢、加上有些人患有睡眠暫停呼吸綜合徵,呼吸不暢,血液含氧量降低,引起心臟缺血、心律失常等,從而增加猝死風險。
應對方法:
1、墊高枕頭
調整枕頭高度可以防止血液回流的速度過快,從而防止心絞痛的出現。
2、注意保暖
到了夜間,氣溫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可穿上保暖內衣和襪子睡覺,預防變異性心絞痛。
3、嘗試側臥
仰臥會擠壓呼吸道,出現咽喉堵塞,呼吸不順暢,容易出現打鼾的情況。建議採取側臥,在身側墊個枕頭防止平躺,可減輕症狀。
如果打鼾嚴重,應及時就醫。
詳細內容
大雪過後吃它補眼不花血管通精神足
「大雪補得當,一年不受寒」,真正進補就要等到大雪節氣以後,補得太早反而容易上火。
而大雪節氣之後,正是一年中『進補』的最佳時機。
民間有【一鴿勝九雞】的說法,鴿肉為肉中之精品。
• 現代醫學認為:鴿肉能壯體補腎、生機活力、健腦補神、提高記憶力、降低血壓,調整人體血糖、養顏美容,使皮膚潔白細嫩,延年益壽。
• 中醫認為:鴿肉性平,味甘、鹹,歸肝、腎經,具有滋陰壯陽、養血補氣、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等功效。
1. 補血養血
民間稱鴿子為「益血動物」,貧血的人食用後有助於恢復健康。
2. 降膽固醇、護血管
鴿肝中含有最佳的膽素,可幫助人體很好地利用膽固醇,防止動脈硬化。
3. 保護皮膚、抗衰老
乳鴿的骨內含有豐富的軟骨素,可與鹿茸中的軟骨素相媲美。
經常食用,具有改善皮膚細胞活力、增強皮膚彈性、改善血液循環、保持面色紅潤等功效。
4. 養髮、黑髮
鴿肉中還含有豐富泛酸,對脫髮、白髮和未老先衰等有很好的助益。
5. 加速傷口癒合
乳鴿含有較多的支鏈氨基酸和精氨酸可促進體內蛋白質的合成,加快創傷癒合
6. 益氣養虛、提高記憶力
中醫認為,鴿肉易於消化,具有滋補益氣、祛風解毒的功能,對病後體弱、血虛閉經、頭暈神疲、記憶衰退有很好的補益作用。
7. 增強免疫力,老幼孕皆宜
鴿子營養價值較高,對老年人、體虛病弱者、手術病人、孕婦及兒童非常適合。
不僅增強體質,對高血壓、血管硬化以及用腦過度引起的神經衰弱等症都有良好的作用。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