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宮寒危害大,夏季調理效果佳
一、宮寒的主要症狀
1.發胖
宮寒者會渾身發胖,並伴有氣短乏力、失眠多夢、月經過少、不排卵等症狀。
子宮熱量不足,為了維護自身的生理機能,脂肪就充當起“護宮使者”,子宮越冷身體就越需要囤積脂肪,從而引起發胖。
2.月經異常
經前小腹有墜脹感,並伴隨白帶增多、腰酸、兩乳脹痛等現象,少數有反胃、作嘔反應。
3.下腹寒冷有時作痛
經期有時錯後,色淡而量少,精神較差,平時腰酸腿軟、小便較多、月經量少、性慾減退、舌質淡苔白、脈沉。
二、宮寒的五大原因
1.體質
也許你的父母體質偏寒,或是你出生時,他們年齡比較大,身體陽氣逐漸減少,容易讓身體出現寒性體質。
即使和別人處在相同的條件下,你更容易出現宮寒的症狀。所以除了小心防寒之外,還要長期溫煦身體。
2.夏日空調房
進入盛夏之後,女人們都在展露肌膚、美腿、玉臂、香肩,甚至一大片後背。
但辦公室裡,大多維持在24~26℃,殊不知,此時妳的子宮正遭受外界寒冷的折磨,你又有多少熱量禁得起這樣消耗呢?
不知不覺間,寒氣侵入身體,女性特有的臟器「子宮」首當其衝,離宮寒發生機率就不遠了。
3.快速減肥
無論採取節食、運動,還是吃藥,想減肥必須要做到消耗大於攝入才行,但必須是一個較長的過程。
營業處
如果用很短的時間達到瘦身目的,那就只能用健康作為代價了。
快速瘦身大多是採用非正常手段排出體內多餘的水分和脂肪。
這在中醫眼中,等於身體在短時間內失去大量物質,寒邪很可能乘虛而入,攻擊子宮。
4.冷食太多
在中醫養生傳統中,女性體質屬陰,不可以貪涼。
即使在炎熱的夏季,冷飲、冰茶、瓜果等寒涼之物也不可貪多,更何況那些一年四季舉著冰淇淋的人。
★皮膚不清爽需長痘
★美容皮面不均,是五臟六腑,出現形成表徵,表現出來的,必自我健康知識。 月經證各種表現是警訊 閉經、痛經、停經、子宮出血、更年期、躁鬱症,是身體的警訊,您必自我了解知識修護。您立即必需知的知識。 腰酸背痛是身體的警訊 您必自我了解知識修護。您立即必知的知識。 血壓高低者是警訊 是身體出現者,必自我先知,防病變未來知識。您立即必知的知識。 什麼是溫熱體 濕熱毒是重病源的。您立即必需知的知識。是保健康,保命長壽的守則。 蹲下去站不起來 起來很困難,是氣沒了,血沒了。您立即必知的知識。 氣虛血虛的 是身體的警訊,您必自我了解知識修護。您立即必知的知識。 憂鬱症是疾病原 您必自我了解知識修護。 過敏性是身體的風證過高 過敏體質是健康退化的表徵
您立即必知的知識。
健康需知保健
- 婦女證狀,學習會員知識須知,健康美麗。
- 四季感冒、八種咳嗽,學習會員知識防感染。
(一般感冒有五種證型,咳嗽有八種證型,需學習知識防感染。)
吃了過多寒涼、生冷的食物後,會消耗體內陽氣,導致寒邪內生,侵害子宮。
5.流產
精卵的結合及胎兒的生長,需要消耗女性大量的能量物質,所以懷孕中的部分女性會有一個很不舒適的身體和佈滿色斑的面容。
而流產就相當於突然全部扔掉那些能量物質,會損耗人體大量的陽氣,如果保養不好,陽氣久耗,子宮失去溫煦,宮寒隨之產生。
三、宮寒小自測:看看你被“宮寒”偷襲了沒
①、經常氣色很差精力不濟? 痛經,小腹部有冰冷的感覺?
②、白帶多且清稀,聞起來有股腥味?
③、經期不是提前就是錯後,而且量少、顏色偏暗?
④、照鏡子,發現自己的舌苔白且水滑? 怕冷,經常腰膝酸冷、手腳冰涼?
⑤、面色黯黑或蒼白無華? 性趣不高,備孕好久沒動靜?
四、如何調理宮寒
1.月經期間調養
用紅糖、艾葉煮水喝,以暖宮散寒祛瘀。在月經前三天每天喝紅糖水,以增加排量,也能讓月經排除乾淨,活氣血,暖宮。
2.日常進補
枸杞、大棗、桑椹、當歸、生薑、雞肉等食材,具有溫腎助陽、填精養血之用。
多吃補氣暖身的食物,讓先天的不足由後天的高能量來填補,不用擔心上火,宮寒體質屬於火氣不足,不容易出現火大體熱的症狀。
3.茶飲調養
可用黃芪、大棗、或者當歸泡水喝或是煎服,補氣調血,使得氣血雙盈,這樣也是有效驅除宮寒的方式。
4.中藥泡腳
艾葉、肉桂、花椒煮水,用以浸泡雙腳,具有溫腎散寒、溫經通絡之功。
5.艾灸
適用於女性宮寒、月經疼痛、腰腹發涼、體寒及產後恢復暖宮等人群。
調理奇經、暖宮散寒。關元、神闕、八髎、腎俞是重點。
6.日常運動
寒性體質需要通過運動來改善,快步走是最簡便的方式。
步行,尤其是在卵石路上行走,能刺激足底的經絡和穴位,可以疏通經脈、調暢氣血、改善血液循環,使全身溫暖。
7.均衡飲食
除了三餐正常有規律外;更重視高質量的營養早餐。
以高植物蛋白質、高纖維、高維生素含量的早餐為第一優先選擇。
另一方面三餐飯後適量增加優質的營養素:比如維生素A、C、E、B、礦物質、鈣、鐵等等。
物理調理美容應用
營養食物知識傳播
全民健康知識傳播保健團體,
讓更多人了解健康,增加養生的知識。
加入全民學習會員聯盟知識健康、營養師、藥師、醫師、免費諮詢、調理健康福利
文章圖片等部分內容及素材,來源於互聯網及其他公眾平台,中醫師、藥師、醫生、營養師,"由於文字、圖片、漫畫整理編輯發佈",主要目的分享信息,供全民健康知識傳播,如果文字、圖片或轉載內容涉及版權問題,請原作者及時告知,我們將立即更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