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捂4處,一年無病
春天,根據時令養生保健,獲得最大功效!
俗話說:「春捂秋凍,不生雜病」,是有道理的,但「捂」的位置很有講究,絕不是『不減衣服』這麼簡單。
春季捂對4個位置,養生效果事半功倍!
春季氣候多變、冷熱不定,是高血壓、心臟病、腦血栓、中風等心腦血管疾病高發的季節,通過簡單的方法就能達到保養的效果!
一、春捂的益處
1. 「春捂」有利於調節人體的恆定溫度。
因為無論季節如何變化,人的體溫總要保持在37度左右。
人體保持恆定的溫度,一是靠血管的收縮和皮膚的出汗來調節,二是靠增減衣服來維持。
如果過早地減掉衣服,就會破壞人體恆定溫度的調節,影響身體健康。
2. 「春捂」有利於抵禦風寒。
人體也同自然界一樣,在春天開始復甦,原先處於「冬眠」的皮膚細胞開始活躍起來,毛孔張開。
這時當冷風襲來時,就能長驅直入,使人感到寒冷。
3. 「春捂」有利於適應季節的變化。
在初春時節,經常有寒流和強冷空氣南下,導致氣溫急劇下降。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捂」著點兒,就很難適應這種冷暖的變化,許多人甚至可能會患感冒、氣管炎、關節炎等疾病。
二、春捂應該捂多少天
「春捂秋凍」的意思是說春季氣溫剛轉暖,不要過早脫掉棉衣;秋季氣溫稍涼爽,不要過早增加衣服。
1. 「春捂」,究竟應該捂多少天呢?
專家表示, 一般情況下,即使氣溫回升了,也得多捂7天左右,體弱多病或高齡老人需要捂14天以上,身體才能適應。
如果過早脫掉棉衣,頭部、下肢、手部、咽喉等都很容易在一冷一熱的氣溫變化中,因不適應而受寒,從而誘發疾病。
醫學氣象學顯示:許多疾病的發病高峰與冷空氣南下和降溫持續的時間密切相關,比如感冒、消化不良、青光眼、心肌梗死、中風等。
三、春捂講究「上薄下厚」
1. 歷來,古代醫家都強調「春捂」,也就是「春不忙減衣」。
民間所謂的「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還是梨花雪」、「吃了端午粽,再把寒衣送」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祖國傳統醫學認為,「春捂」既是順應陽氣生發的養生需要,也是預防疾病的自我保健良方。
★皮膚不清爽需長痘
★美容皮面不均,是五臟六腑,出現形成表徵,表現出來的,必自我健康知識。 月經證各種表現是警訊 閉經、痛經、停經、子宮出血、更年期、躁鬱症,是身體的警訊,您必自我了解知識修護。您立即必需知的知識。 腰酸背痛是身體的警訊 您必自我了解知識修護。您立即必知的知識。 血壓高低者是警訊 是身體出現者,必自我先知,防病變未來知識。您立即必知的知識。 什麼是溫熱體 濕熱毒是重病源的。您立即必需知的知識。是保健康,保命長壽的守則。 蹲下去站不起來 起來很困難,是氣沒了,血沒了。您立即必知的知識。 氣虛血虛的 是身體的警訊,您必自我了解知識修護。您立即必知的知識。 憂鬱症是疾病原 您必自我了解知識修護。 過敏性是身體的風證過高 過敏體質是健康退化的表徵
您立即必知的知識。
健康需知保健
- 婦女證狀,學習會員知識須知,健康美麗。
- 四季感冒、八種咳嗽,學習會員知識防感染。
(一般感冒有五種證型,咳嗽有八種證型,需學習知識防感染。)

孫思邈曾說:「春天不可薄衣,令人傷寒,霍亂,食不消,頭痛。」
現在的人也早已意識到,如過早脫去棉衣,極易受寒,寒則傷肺,易發生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氣管炎、肺炎等病。
春天還是流腦、麻疹、腮腺炎等傳染病多發季節。
這些疾病的發生雖與細菌、病毒感染有關,但感染後發病與否,很大程度上決定於個人的體質和起居調理。
不忙脫衣,「春捂」 得當,將會減少發病的機會。
2. 把握好氣溫,15°C是春捂的臨界溫度。
研究表明,對多數老年人或體弱多病而需要春捂者來說,15°C可以視為捂與不捂的臨界溫度。
也就是說,當氣溫持續在15°C以上且相對穩定時,就可以不捂了。
四、4個部位保證一年健康
春捂不是穿棉襖,包滿全身反而容易讓身體變得虛弱,捂的位置有重點:早春時節,手腕、腰眼、小腿和肚臍這四個部位最需要好好捂捂。
1、手腕:守全身血脈
心主管全身的血脈,通過輸送氣血來溫暖全身。原穴是主管各臟腑的元氣和生命的原動力所發出的穴位,能夠強化臟腑。
所以春捂的第一個關鍵部位就是【神門穴】。
沒事的時候用拇指指端反覆點按神門穴30次,可以去除煩躁、安神定志。按揉此穴時力量不需要太大,也不必追求酸脹感。
2、腰眼:腎好一切都會好
腰眼也是春捂的重要部位。
人體陽氣的根在腎,而腰為腎之府,腎陽虛時會腰部酸軟怕冷,經常尿頻或精神容易困倦疲乏。
按摩腰部【腎俞穴】可滋陰壯陽,補腎健腰。
除了點按以外,也可兩手握拳,以食指掌指關節突起部放在兩側腎俞穴上,先順時針方向壓揉9次,再逆時針方向壓揉9次,如此連做36次。
3、小腿:聚陽氣、一年少疼痛
很多老人容易出現偏頭痛或小腹痛,甚至出現噁心、嘔吐、眼睛痛,這種表現屬於肝陽虛,這時要重點保護好小腿外側,可以多熱敷【足臨泣穴】和【陽輔穴】。
● 足臨泣穴就在第四腳趾和小腳趾之間縫的終點,取穴方法是將手指從四腳趾和小腳趾之間的縫向腳背方向推,推到有骨頭的邊緣時就是足臨泣穴。
● 陽輔穴在小腿的外側,腳外踝關節上方四寸的位置。
4、肚臍:啟動胎息能延壽
中醫稱肚臍為【神闕穴】,溫暖此處可鼓舞脾胃陽氣,特別是一些胃部怕冷、愛腹瀉的人,要特別注意這個部位的保暖。
春捂秋凍,四個字凝聚著中國5000年的中醫智慧、百姓的期望。
大家按照方法捂一捂,身體整體抵抗力都會好很多,一整年身體都順順的!
物理調理美容應用
營養食物知識傳播



全民健康知識傳播保健團體,
讓更多人了解健康,增加養生的知識。
加入全民學習會員聯盟知識健康、營養師、藥師、醫師、免費諮詢、調理健康福利

文章圖片等部分內容及素材,來源於互聯網及其他公眾平台,中醫師、藥師、醫生、營養師,"由於文字、圖片、漫畫整理編輯發佈",主要目的分享信息,供全民健康知識傳播,如果文字、圖片或轉載內容涉及版權問題,請原作者及時告知,我們將立即更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