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如何調理?
很多人都有失眠的情況,要麼很難睡著,要麼隨便一點聲響就容易醒來,要麼睡了一晚身體更累更疲乏。
其實,失眠並不單純是睡不著,而是身體某些部位出現問題的表現。
其實失眠有很多學問,不同的失眠症狀對應不同部位的問題:
◆ 入睡困難,是肝血不足
◆ 容易醒,是脾胃不合
◆ 睡眠差,是腎精虧損
晚上失眠、沒睡好、睡眠品質差,會造成陰虛火旺和上熱下寒等症狀。
比如愛上火、口腔潰瘍、牙疼、長痘痘、便秘、腿腳冰涼等。
其實都是小事,但長期失眠嚴重的會造成肝病、腎病等一系列問題。
比如,會引起高血壓、心臟病、老年癡呆等疾病,甚至會增加患癌的幾率。
所以睡不著覺就要注意了,早點調理才能遠離疾病!
一、改善失眠,分症調理
失眠對我們的健康危害很大,要想睡得好,就要對症調理身體。
1.入睡困難型,調理肝臟
入睡困難型失眠表現為很難睡著,即使躺在床上1~2個小時也無法進入睡眠狀態,也是最常見的失眠症。
這種失眠症狀,大部分是肝臟陰陽不和引起的。
因此,入睡困難型失眠的人,可以多補充一點調理肝臟的食物。
如芥菜、桑葚、黑芝麻、大棗、菠菜、枸杞、鴨血等,調節肝血不足問題,從失眠根源改善失眠。
推薦食療-鴨血鯽魚粥
可養肝血,還可以輔助治療貧血,同時這也是肝癌患者的保肝佳餚之一。
2.易醒型失眠,調理脾胃
很多人睡覺經常出現半夜突然醒來的情況,還伴隨有口膩、口淡、厭食、便秘等症狀,多由脾胃不和引起。
這類失眠的人,可以多吃山藥、山楂、糯米、紅薯、薏苡仁等補益脾胃的食物。
★皮膚不清爽需長痘
★美容皮面不均,是五臟六腑,出現形成表徵,表現出來的,必自我健康知識。 月經證各種表現是警訊 閉經、痛經、停經、子宮出血、更年期、躁鬱症,是身體的警訊,您必自我了解知識修護。您立即必需知的知識。 腰酸背痛是身體的警訊 您必自我了解知識修護。您立即必知的知識。 血壓高低者是警訊 是身體出現者,必自我先知,防病變未來知識。您立即必知的知識。 什麼是溫熱體 濕熱毒是重病源的。您立即必需知的知識。是保健康,保命長壽的守則。 蹲下去站不起來 起來很困難,是氣沒了,血沒了。您立即必知的知識。 氣虛血虛的 是身體的警訊,您必自我了解知識修護。您立即必知的知識。 憂鬱症是疾病原 您必自我了解知識修護。 過敏性是身體的風證過高 過敏體質是健康退化的表徵
您立即必知的知識。
健康需知保健
- 婦女證狀,學習會員知識須知,健康美麗。
- 四季感冒、八種咳嗽,學習會員知識防感染。
(一般感冒有五種證型,咳嗽有八種證型,需學習知識防感染。)
推薦食療-山藥枸杞粥
山藥是補益脾胃的「黃金食材」,枸杞滋補肝臟、補氣健脾。
一起煮粥喝,可以很好地改善因脾胃虛弱所致的食欲不振、脘腹脹滿、失眠多夢等症狀。
3.睡眠品質差,調理腎臟
腎是人的精、氣、神所在,腎虛會造成心神不寧、難以入眠、醒後疲乏的情況。
改善睡眠品質,關鍵在於補腎氣、養腎精。
推薦食療-桂圓雞蛋湯
中醫認為,桂圓肉性味甘平,能滋補肝腎、養血安神,是常用的補益中藥食材。
雞蛋含有豐富的卵磷脂、固醇類、蛋黃素以及鈣、磷、鐵、維生素A、維生素D及B族維生素。
這些成分對增進神經系統的功能大有裨益,可以緩解精神緊張、神經衰弱。
雞蛋還是補腎佳品,常吃可以補益腎精,安心寧神。
二、睡前按一按,整夜睡眠都香甜
另外,通過按揉3個安眠穴位,也可以讓自己慢慢進入深度睡眠。每天睡前按一按,整夜睡眠都香甜。
1.然谷穴
然谷穴是調理失眠的一個重要穴位,此穴位在足部內側,腳窩中間的位置。
如果你是由於心火旺,總是容易在晚上胡思亂想、心煩意亂而導致的失眠,可以睡前按一按然谷穴,能很好的緩解失眠的症狀。
注意
按摩的時候,首先找準然谷穴的位置,然後手部對其進行輕柔的按壓,以此穴位有酸脹的感覺為宜。
每次按摩的時間保持在3分鐘左右即可,按摩完之後,你會發現煩躁的情緒也得到了很好的紓解。
不僅如此,然谷穴還是糖尿病患者的「福音」,因此,對於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在日常養生中不妨多對此穴位進行按摩。
2.失眠穴
失眠穴,顧名思義,就是緩解失眠的重要穴位,此穴位位於腳後跟的中間位置。
注意
在進行按摩的時候,最簡單直接的方法便是握緊拳頭,對失眠穴進行敲擊,每次大概敲100次左右便可以。
3.關元穴
經常失眠會使得身體處於一個體力「透支」的狀態,身體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就無法恢復身體的動力和能量。
長期如此,便會造成元氣不足、臟腑失調等病症。
因此,擁有一個香甜安穩的睡眠,對於健康養生而言是很重要的。
關元穴位於臍下三寸處,有培元固本、補益下焦之功,凡元氣虧損均可使用。
注意
睡前,將手掌擦熱,輕輕上下按壓5分鐘左右即可。
每天睡前按摩一下,不僅睡眠好了,元氣足、精神飽滿,身體也更健康。
物理調理美容應用
營養食物知識傳播
全民健康知識傳播保健團體,
讓更多人了解健康,增加養生的知識。
加入全民學習會員聯盟知識健康、營養師、藥師、醫師、免費諮詢、調理健康福利
文章圖片等部分內容及素材,來源於互聯網及其他公眾平台,中醫師、藥師、醫生、營養師,"由於文字、圖片、漫畫整理編輯發佈",主要目的分享信息,供全民健康知識傳播,如果文字、圖片或轉載內容涉及版權問題,請原作者及時告知,我們將立即更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