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虛很可怕, 看嘴就知道
脾虛會導致很多疾病的入侵,同時影響人體的陽氣。其實脾虛可以從人的嘴巴表現,只要好好查看這些地方,就知道自己是不是脾虛。
一、脾虛是什麼
1.中醫脾虛
在中醫理論中脾虛是脾氣虛損造成的一系列身體臟器失調的生理現象。
脾虛包含運行失常導致營養吸收出現障礙,水液失於布散,導致體濕痰多,甚至出現敗血症。
腎有先天之本的說法,而脾則為後天之本,是氣血生化之源,所以脾虛不能小看。
2.西醫脾虛
在西醫中脾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也是身體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的中心。由此看見脾對人體的重要性。
二、脾虛、無脾會怎麼樣
1.脾虛會肥胖
脾虛導致運化能力下降,代謝困難,體內食物積存過多而造成肥胖。
肥胖容易引起心腦血管疾病與脂肪肝,增加心臟負擔,人往往因肥胖所引起的疾病早早衰亡。
其次,脾虛導致肌肉鬆軟不再緊緻,肺部就會出現「游泳圈」,突然發現肚子上的肉越來越多,也是脾虛的一種表現。
2.脾虛成為黃臉婆
脾虛不僅會導致肥胖以及食物無法運化,出現體弱乏力、精神不振、血虛、面色蠟黃或蒼白。
這一類人往往不能負重,抵抗力差,常因其他疾病導致死亡。
3.脾虛怕冷又怕熱
虛分為陽虛和陰虛,陽虛怕冷,陰虛怕熱。脾虛會導致氣陰雙虛,在冬季即使是生病也還是手腳發熱。
而夏季很容易中暑,常年處於低血壓狀態,每天精神不足,渾渾噩噩。
4.脾虛拉肚子、月經量多
主要由於脾陽虛,造成食物無法運化,濕氣入侵,大便溏稀。
脾是氣血生化之源,脾虛則不統血,導致血液不正常的運行,出現慢性出血,月經量過多和其他的一些脾虛症狀。
5.沒有脾臟會怎樣
脾是最大的免疫系統,但因為脾臟很嬌弱容易受損,往往很多疾病和外傷會導致脾臟被割除。
如果失去脾臟必然會導致很多免疫問題產生,免疫系統無法回復其本質,人會容易生病、癌細胞容易入侵,失去脾臟多數會早早衰亡。
★皮膚不清爽需長痘
★美容皮面不均,是五臟六腑,出現形成表徵,表現出來的,必自我健康知識。 月經證各種表現是警訊 閉經、痛經、停經、子宮出血、更年期、躁鬱症,是身體的警訊,您必自我了解知識修護。您立即必需知的知識。 腰酸背痛是身體的警訊 您必自我了解知識修護。您立即必知的知識。 血壓高低者是警訊 是身體出現者,必自我先知,防病變未來知識。您立即必知的知識。 什麼是溫熱體 濕熱毒是重病源的。您立即必需知的知識。是保健康,保命長壽的守則。 蹲下去站不起來 起來很困難,是氣沒了,血沒了。您立即必知的知識。 氣虛血虛的 是身體的警訊,您必自我了解知識修護。您立即必知的知識。 憂鬱症是疾病原 您必自我了解知識修護。 過敏性是身體的風證過高 過敏體質是健康退化的表徵
您立即必知的知識。
健康需知保健
- 婦女證狀,學習會員知識須知,健康美麗。
- 四季感冒、八種咳嗽,學習會員知識防感染。
(一般感冒有五種證型,咳嗽有八種證型,需學習知識防感染。)
三.脾虛哪裡看
在中醫理論中,脾主運化食穀水,開竅於口,其華在唇四白。
所以脾臟虛不虛要多看看嘴和口。
1.從口看脾虛
脾開竅於口,所以人的胃口和脾息息相關。所以脾的功能可以從口反應出來。
脾氣強則食慾旺盛,想吃東西,脾虛則無味;脾熱會口中甘甜,脾氣失調會口膩、口苦等現象。脾氣充足才能辨別五穀的味道。
所以,脾虛不虛從口就能分辨出來,如果口中出現異味,多為脾失調造成。
2.從唇四白看脾
唇四白指的是嘴巴周圍的皮膚。
a.唇腫
在《素問。五臟生成篇》解明:胃中有火則上行於唇,胃有火,則脾必受灼。所以,唇腫也是脾胃出現問題了。
b.生瘡
脾失去運化功能,導致食慾不佳,濕阻中焦,導致口角生瘡,這是典型的脾虛濕阻的表現。
而反覆的口角生瘡,則是因脾胃陰虛造成,而且瘡多發於唇部、舌頭、口腔兩側和上顎。
c.唇炎
嘴唇總是脫皮,乾裂。這是由於脾胃積熱上沖,而外受風邪侵襲造成的。
d.嘴唇無光
脾氣足則唇色紅潤有光澤,彈性好。當口唇淡白無光則表示脾虛氣虧。
e.嘴邊黑
脾虛導致身體怠倦,濕氣入侵厲害。
3.從其他方面看脾虛
a.嘔吐
脾虛導致胃納不佳,食物難以消化,脘腹脹滿,胃氣體上逆,導致嘔吐。
所以,當飲食嘔吐、經常消化不良,多數為脾虛造成。
b.多口水
這是由於脾氣不足,不能夠很好的布散津液,導致口水多向外流。
如有發現經常流口水,就可能是脾虛,脾氣不足造成。
c.胖舌頭
胖舌頭是夏季脾胃虛弱,導致體內濕氣太重的典型表現。
這種情況,多半是飲食造成,飲食主要太冷、太雜和食物不健康,當然還和居住環境太濕造成。
結語
我們天天講脾胃虛弱,卻不知道脾胃到底有什麼傷害。脾虛雖不會造成大病,但脾胃虛弱會使免疫力下降,導致其他疾病的入侵,從而縮短我們的壽命。
而脾虛從嘴就能發覺,我們想要知道脾虛不虛,只要照鏡子看看嘴巴就能了解。
物理調理美容應用
營養食物知識傳播
全民健康知識傳播保健團體,
讓更多人了解健康,增加養生的知識。
加入全民學習會員聯盟知識健康、營養師、藥師、醫師、免費諮詢、調理健康福利
文章圖片等部分內容及素材,來源於互聯網及其他公眾平台,中醫師、藥師、醫生、營養師,"由於文字、圖片、漫畫整理編輯發佈",主要目的分享信息,供全民健康知識傳播,如果文字、圖片或轉載內容涉及版權問題,請原作者及時告知,我們將立即更改或刪除。